“在这里,课本里的历史故事仿佛都鲜活起来,我还亲身体验了非遗技艺,这样的学习充满乐趣!”肃南县康乐明德学校学生边文博在民族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近年来,肃南县紧扣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全力打造“行走的课堂”,推动青少年在实践研学中茁壮成长。

规划引领,筑牢研学基础
肃南县各级关工委与“五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青少年成长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县域内丰富的资源,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研学育人之路。
“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让研学活动有规可依。”肃南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县教育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安排意见》,明确了从管理到评价的六大机制,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同时,健全活动组织机制,县域内场馆、景区对学生实行门票免费政策。各研学基地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发了涵盖自然、历史、科技等领域的40余门多元课程,使研学实践教育真正实现常态化。
整合资源,绘制特色版图
在研学基地建设方面,肃南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一基地一特色一品牌”。
“我们依托旅游、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资源,高标准打造了6个主题研学旅行基地,并精心设计了3条精品研学路线。”县关工委办负责人表示。以石窝会议纪念馆为起点的红色研学路线,通过户外拓展、红军餐体验等活动,让青少年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以裕固族民俗度假区和博物馆为节点的民族文化研学路线,借助非遗文化体验,促进各族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冰沟丹霞为起点的自然历史研学路线,通过文化遗产探秘、劳动实践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每次讲解红西路军的故事时,我都能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崇敬与感动。”石窝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贺娟说道。
肃南县将红色教育研学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程,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成了多个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参观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等方式,开展了360余场次红色教育系列活动。依托指尖学习课堂、思政名师课堂、场馆互动课堂、主题实践课堂,组织青少年开展“五个一”主题队课和红领巾讲解员比赛28场次,让青少年在“听、说、忆、寻、写、画”中厚植爱国情怀。
多元实践,助力全面成长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雪豹标本,还学到了很多生态保护知识!”临泽县第三中学学生张伊嘉分享着自己的收获。肃南县运用情景体验等青少年喜爱的方式,设置多元课程模块,常态化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年内,组织县内外48批次共计4500余人次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祁连山马鹿文化产业园、科技馆、学农劳动科普基地等地,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生态保护、动物知识、气象科学、科技知识,接受劳动和科技教育。

为促进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交融交流,该县积极开展“交互式”研学,选派300余人赴东中部地区研学交流,并联动高校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融情活动40余场。同时,将民族团结、红色教育等内容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宣讲团开展各类宣讲150余场。
如今,“行走的课堂”已成为肃南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平台。通过研学,青少年坚定了理想信念,增长了知识见识,促进了团结友爱和共同成长,也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实践路径。肃南县将继续优化研学活动,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平台,让“行走的课堂”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