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调查研究 >> 正文
发挥“五老”作用推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来源: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25/11/18    阅读次数:75


玉门市关工委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挑战、新机遇。“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具有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亲情优势和时空优势,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组织“五老”深度融入未成年人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搭建常态化平台,成为关工委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中小学、社区关工委、留守儿童之家等场所,与“五老”志愿者、教师、家长代表座谈,重点了解五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成效及问题,旨在为进一步发挥“五老”作用助力未成年健康成长提供参考。目前,全市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4个,其中市直部门6个,社区8个,“五老”骨干400余人。

、主要做法

一)“红色基因”铸魂,搭建常态化教育平台

一是红色宣讲进课堂组织老战士、老党员组建“红色宣讲团”,结合党史、新中国史、家乡发展史,在中小学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红领巾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等主题活动。市关工委联合教育局,在全市20所中小学广泛开展“学党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花儿向阳、童心向党”等读书、观影、演讲等互动式的青少年党史学习活动覆盖学生1.4万人次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二是传统美德润童心老教师、老模范牵头设立“家风家训馆”,开展“颂百年风华?传红色家风”“家风润万家?争当贤内助”“好家风大家来议议、大家来评评”等形式多样的家风家教主题活动30余场次,通过议家风家训家规、晒家庭幸福生活、展家庭文明风采,引导青少年传承孝道、诚信、勤俭等美德。迎宾路社区关工委组织“五老征集家教格言30余条,将好家风、好家规刻印在大厅座椅上,让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三是实践育人显实效依托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顾天祥事迹展览馆、博物馆本地教育资源,开展老少颂党恩·团结一家亲”“少年儿童心向党·我与祖国共成长”等教育活动30余场次柳河“五老参与建设“农耕文化体验馆”带领学生体验农事、学习节气知识。赤金镇“五老”在铁人故居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开展“游基地学党史”活动,增强学生乡土认同,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二)以“亲情陪伴”暖心,构建个性化疏导机制

一是组建心理辅导员队伍选拔有亲和力、具备基础心理知识的“五老”担任学校“心理辅导员”,联合卫健部门与学校专业心理教师针对困境儿童“亲情饥渴”“自卑敏感”等问题进行辅导成功帮助多名困境儿童缓解心理压力。二是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全市40名“五老”担任帮教员,与40多名问题青少年结成“一帮一”“一帮多”的帮教对子,通过日常聊天、共同活动、节日陪伴等建立情感联结。迎宾路社区“五老张爷爷与留守儿童小宇结对3年,小宇学习成绩从下游提升至中游传为佳话。三是创新团体心理活动组织“五老”开展“信任背摔”“感恩写信”“成长分享会”等团体活动,缓解青少年焦虑情绪。新市区街道关工委举办“阳光少年夏令营”,由老教师带领儿童进行团队游戏,活动后85% 的孩子表示“感到更快乐、更自信”

三)“多方联动”护航,织密立体化关爱网络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由退休法官、检察官组成“法治宣讲队”,进校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结合案例讲解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风险防范知识各学校实现法制副校长全覆盖,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模拟法庭活动“五老”担任的网吧义务监督员定期对学校周边网吧、小卖部进行监督制止未成年人进入不适宜场所。二是实施精准帮扶建立“五老 + 教师 + 干部 + 志愿者四方联动机制,对孤儿、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困境青少年进行摸底建档,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关工委联合妇联、民政部门,由“五老”协助落实困境青少年帮扶孤残儿童补贴、医疗救助等政策,2025 年帮助43名青少年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开展爱心护航依托“七彩小屋”留守儿童之家组建“代管家长”“爱心爷爷奶奶“五老”骨干志愿者关爱队伍,开展功课辅导关爱教育和精神抚慰等活动新市区街道关工委组织“五老”开展“大手拉小手”关爱活动,151名留守儿童、52名困境儿童实现了“爱心结对帮扶”全覆盖,送去价值2万元的学习用品和爱心大礼包。

“资源下沉”聚力,破解城乡失衡难题

一是发挥“家校社”协同机制“五老”作为桥梁,设立“四点半课堂”“假日学校”,实施“学校放学、社区开课”的托管模式定期组织家长会、座谈会,向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所求7个城市社区“五老”牵头成立“四点半课堂”,每天放学后辅导留守儿童作业,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发挥爱心科教作用“讲道德、学科技、创事业、奔小康”活动为载体,组织农技特长“五老”志愿者,与乡镇农技中心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入户活动,举办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养殖技术等科技培训12场次培训1000余人次,提供技术指导300余人次,发放资料5000余份帮助农村青年增收致富。三是发挥志愿服务作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建成“五老工作室”,坚持“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解”的原则,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民意收集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通信访渠道,准确掌握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依托村级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阵地,开展“老党员教下棋”五老送文艺等健身文化娱乐活动,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

二、存在的问题

1.“五老”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五老平均年龄超过 68 岁,身体条件有限,参与工作积极性降低,存在“年纪大了不该多管闲事”的思想。部分“五老”对新媒体、青少年流行文化不熟悉,与青少年沟通存在“代沟”。

2.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关工组织与相关部门资源整合能力欠缺,“五老”活动多依赖关工委自身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度低,未形成资源共享合力

3.常态化平台运行不规范。部分“五老讲堂“四点半课堂”因缺乏固定计划、人员变动频繁,出现“时断时续”现象影响工作成效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五老”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一是拓宽招募渠道与优化结构面向退休教师、医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精准招募,优先吸纳有热情、身体好、懂教育的“五老”在农村地区鼓励“新乡贤”“返乡退休人员”加入,建立“五老”人才库,按专长分类(如宣讲类、心理类、法治类),实现资源按需调配。二是完善培训与激励机制制定系统化培训计划,内容包括青少年心理特点、沟通技巧、法律知识、新媒体应用等,每年开展培训邀请专家、优秀教师授课,采用“理论 + 案例 + 实操”模式。设立“五老”关爱基金,开展“优秀五老志愿者”评选,协调社区、学校为“五老”提供活动场地和物资支持。

(二)健全协同配合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一是构建多部门联动平台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关工委、教育局、民政局、卫健局等部门定期会商,明确职责分工。推动“家校社”信息共享,建立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实现对青少年情况的动态掌握。二是强化资源整合与保障“五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鼓励企业、公益组织捐赠,设立“关爱未成年人基金”。整合学校礼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礼堂等场所,挂牌“五老育人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 +”搭建线上平台,推送“五老”课程活动信息,提升知晓率和覆盖面

(三)聚焦特殊群体需求,提升工作精准度

一是建立精准帮扶体系开展“拉网式”排查,摸清困境青少年底数,建立动态数据库,实行“一人一档一策”,由“五老”帮扶志愿者定期走访、跟进服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开展“代理家长”“城市融入体验营”等活动提供精准帮扶二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联合卫健部门建立“心理服务绿色通道”“青少年心理辅导站”,为“五老”提供心理问题识别手册和求助热线开展“五老”与专业心理师“结对带教”,通过案例研讨、现场指导等方式提升“五老”疏导能力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进乡村活动,向“五老”和家长普及科学观念。

(四)加强服务保障机制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基层党政工作的整体规划,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政治和物质上支持“五老”开展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五老”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吸引更多的老同志热心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短视频等宣传“五老”育人典型案例,讲好“五老”与青少年的暖心故事,提高社会对“五老”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度。开展“向五老学习”主题活动,增进代际理解,营造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8003608号-3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