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峪泉镇关工委紧密结合峪泉镇打造“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立足已建成的“研学游购娱”一体化发展的嘉峪关市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非遗研学基地和黄草营村民俗风情一条街,以非遗文化传承为纽带,紧扣非遗研学体验、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普法等主题,为青少年打造了可以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的传统非遗文化实践平台,推动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法治意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文化力量。
以非遗为媒,让文化根脉薪火相传。峪泉镇关工委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深入推进非遗传承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工作。以寒暑假期,乡村节会等为契机,联合相关单位,邀请专业老师,策划组织镇域青少年参与非遗研学基地的非遗手工研学体验活动。在“非遗研学课堂”中,剪纸、泥塑、简牍、银雕风雨雕等非遗项目走进青少年视野。非遗手艺传承人现场教学,带领孩子们剪刻红色主题窗花、捏塑象征团结的‘石榴籽’泥塑、雕刻蕴含嘉峪关文化底蕴的银雕作品,让孩子们在指尖技艺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研学基地还设置“渐进式系列研学活动”,从基础到深入,青少年在非遗研学中逐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并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深切触摸历史脉络,激发文化自信。今年来,累计接待青少年12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游有所乐、学有所获、行有所悟”。
以红色为魂,让爱国情怀浸润心田。峪泉镇关工委以非遗为舟、以历史为帆,深挖非遗历史渊源与红色精神交汇点,借助嘉峪关市“八棵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峪泉镇黄草营村休闲旅游观光园区和非遗传承馆、嘉峪关关城和关城里景区等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党建文化广场等现有实践场所,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青少年研学实践。市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的吴经理以嘉峪关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为引,讲述了明代工匠“冰道运石”的智慧、关城“击石燕鸣”的传说、清代名将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边疆的壮举,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片土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并结合非遗剪纸技艺,带领青少年剪刻“长城烽燧”“左公杨柳”等主题作品,重现“一片丹心照边陲”的家国情怀。用彩泥塑制复刻嘉峪关关城、天下第一墩等模型,感悟“一砖一石总关情”的赤子之心。让青少年在非遗之旅中,亲手触摸嘉峪关600年守土护疆的壮阔史诗,读懂“寸寸山河寸寸金”的深意,让爱国情怀如祁连雪水般滋养心灵,代代相传。
以法治为基,让成长之路向阳而行。在“文旅+普法”创新实践中,镇关工委联合镇平安法治办公室,峪泉镇中心小学及相关驻镇单位和相关市级单位,将法治教育融入非遗研学场景。在研学课堂上,联合市检察院同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通过“法治绕口令、法治圈圈乐、击中这个罪”等法治小游戏,在一问一答中引导青少年学法守法,懂法用法。持续深化“法律进校园”活动,工作人员走进中心小学课堂,以“案例+法条”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校园欺凌、网络沉迷、自我保护等热点问题,用通俗语言解析法律条文,为青少年系好“法治纽扣”,并通过“情景模拟”互动环节,演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经典案例,为全校师生送上新学期法治教育第一课。
下一步,峪泉镇关工委将继续深耕文旅融合沃土,用好非遗文化载体,继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联合多方力量,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以融合为径,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不断为加快建设“峪泉文旅特色小镇”凝聚青春力量,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关工智慧!(峪泉镇关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