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经验交流 >> 正文
党建引领 活动示范 不断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25/10/31    阅读次数:325


清水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韩新华

 

我叫韩新华,现任清水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向大家汇报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些具体情况和体会感悟。近年来,我和县关工委同仁一道,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大局,团结带领“银发力量”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力推动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走深走实。

一、抓组织强保障,党建引领筑根基

始终坚实有力的组织基础作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前提,持续加强组织领导,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推进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健全完善会议制度,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关心下一代工作汇报,县委常委会每年研究一次关工委工作,全县每年召开一次关工委工作会议。建成基层关工委组织504个,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实现关工组织全覆盖。以清水酒业集团为代表的7家企业建立关工委二是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五老”主体作用,全县1900多“五老”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奔波于学校企业。同时,我们倡导“特长教师、在岗医生、乡土人才、经管人员、政法干警”等“五专”人才补充“五老”队伍,形成“党建引领、五老主导、社会补充”的队伍建设新格局三是搭建平台载体紧紧依托各类组织,为“五老”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全县180多“五老”参与社区托管服务,开设“筑梦爱心托管班”“水韵墨香”“四点半学校”等公益辅导班,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学校”;260多名“五老”组建“啄木鸟”“蒲公英”“探索发现者”志愿服务队,打造了一批流动“关工委”

二、抓资源强活动,示范带动提质效

围绕县情实际,挖掘资源创新思路,从青少年所需所想、家长所急所盼、党政所思所虑发力,打造具有关工特色的工作品牌。一是润心铸魂增活力全县组建五老”宣讲报告团21个,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3个县二中、五中设立“五讲堂,聘请17名“五老”担任“大思政课”教师,邀请83名干警、律师、医生、心理教师等青年志愿者配合“五老”工作。全县每年组织主题宣讲启动仪式,定期开展学雷锋、清明祭英烈、开学第一课、参观教育基地、法治进校园等活动,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已成为全县各级学校的“规定动作”二是关工联建强实效。依托乡镇“大党委”设置构建大关工模式,先后组建“社企联建”“社校联建”“社校企联建”等“大关工8个,永清镇、黄门镇等“大关工”把老同志凝聚在一起,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县已有400多名“五老”分别担任社区和村委会网格员,不下任务、全凭自觉,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切实推动社会治理“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三是结对关爱助成长。成立“一对一献爱心”协会县、乡、村260多名“五老”网格员广泛发布救助信息,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并与240多农村留守、特困、残疾儿童结成“一对一”关爱帮扶对子。据统计,全国各地爱心企业、人士、社团累计爱心资金1000多万元、物品69万多件,资助特殊困境少年儿童3700多名,500多名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三、抓五好督查健全机制促发展

深刻认识到,关心下一代工作必须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确保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深化“五好”创建活动按照“五好”关工委标准,制定全县关工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和推进计划,从人员配备、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等8个方面优化提升基层关工组织。县关工委每年确定3—5个基层单位,创建“五好”关工委。全县27个关工委有场所、有人员、有活动,达到“五好”标准。西关社区、东关社区分别荣获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充国小学、酒业集团创建的“联合关工委”成为“校企”联建的典范。加强协同育人机制。主动联系了26个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县直部门,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沟通协商,推动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优势,协力解决青少年成长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农口部门关工委每年组织“五老”专家团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教育局关工委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中华魂”主题读书、清明扫墓、孝老敬贤“三个一”等活动;卫生医疗系统关工委组织退休医生每年免费为困难青少年进行健康检查;宣传部门关工委在“爱清水”“清水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及时宣传老同志先进事迹;政治部门关工委组织“五老”设立“护学岗”等等。关心下一代在各部门和广大“五老”中形成高度共识和行动自觉。三是坚持开展督查调研县委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体系,由组织部牵头,关工委参与,基层党组织绩效考核直接挂钩,确保基层关工委工作事有人抓、责有人负。我和县关工委的同志们坚持每年对全县各乡镇关工委进行一次全面的督查调研,了解实情、发现问题、指导工作。同时,每年选择2—3家企业重点对接培养,并在各学校轮流举办全县性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清明祭英烈等主题实践活动,有力保障基层关工委工作顺利开展。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8003608号-3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