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题活动 > 五老风采 >> 正文
关心家乡教育的热心人
来源:临夏县关工办   作者: 临夏县关工办    发布时间: 2014/02/17    阅读次数:209

关心家乡教育的热心人

——记临夏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马占山

 

临夏县关工

 

  马占山,生于1948年12月,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程度。2009年4月退休,退休前系临夏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为临夏县关工委“五老”成员。

  马占山的老家在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大坪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艰苦,文化教育落后。和同龄人一样,他在童年读书时就经历了贫困、冷饿、学校远的艰辛,能够参加工作并一步步走上县级领导岗位,用他的话说“非常幸运”。

  2009年,当他从县人大退休回到老家时,觉得家乡的面貌尽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远落后于现实,对关心培养下一代的问题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仍然徘徊在“种田吃饭,打工挣钱,盖房买家俱,嫁女娶媳妇”的小富即安的水平上。看到家乡的学校陈旧、设施简陋,老师不安心教学,家长不重视教育,学生不安心学习,入学率低,部分少年辍学放牛羊,不满十八岁就跟父兄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现象使马占山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决定一定要“动动嘴、跑跑腿”,要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和自身的影响,配合乡、村、社干部一道喊醒乡亲们不能再糊涂了,关心下一代,首先要送子女上学,完成义务教育,不能再受父辈们没文化的苦。

  2010年,马占山积极动员乡亲、干部、教师集资12000元,并从多方争取3万元,重新修建了本村中心小学3200米长的石砖围墙,栽上了20株一米高的云杉和30株速生柳,使学校整体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第二年,马占山又多方联系筹资3000元,县文教局支持3000元,更新了村校的课桌20套,办公桌椅3套,床及床架3副,有效改善了教学条件。同时,给学校从200米处的人畜引水蓄水池中接通了自来水。

  与马占山老家接壤的掌子沟乡关巴村是一个以东乡族为主的回汉杂居的贫困村,相比之下,条件更差。村支部书记赵进林是他的好朋友,赵进林多次对他提过两件事,请求他给予帮助解决,一是村里吃水困难,二是关巴小学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这对曾经担任过县水电局领导的他来说,如芒刺在背,他觉得如果办不好这两件事情,自己很惭愧。他多次和县水电局联系,争取资金10万元,动员群众自筹2万元,解决了关巴村五个社的人畜饮水问题,并给中心小学修建了一座供水池,使上百名学生和教师吃上了干净的泉水。他联系工程队的挖掘机推平了校园内原有的一块地,整出了一个较大的操场。同时,动员他的两位工作好友,共同捐资3000元制做了一副钢架篮球栏,并买了两个篮球。一到冬闲季节,本村爱好蓝球的年轻人就张罗组织篮球赛,邀请附近村的球队参加比赛,他们觉得既争了面子,又丰富了文化生活。

  由于受老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女童读书的旧观念还在部分群众中根深蒂固。邻村柏树社女孩田彩霞初中毕业后,父母就不让她上高中,让她出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可该生聪明好学,自己也很想继续念书,但自己无法说服父母完成她的学业。马占山听说后,多次给其父母做工作,耐心劝说,要他们明白“子女强,家庭强,国更强”的道理,并拿出1600元钱给他们解决了眼前暂时的难关,送孩子继续上学读完了高中。后来,田彩霞经县劳务办培训后赴江苏打工,至今在某企业做电子产品。目前,她的月薪达3000多元,还当上了班组长,并和厂里的同事组建了家庭,圆了自己的梦想。

  关巴村五社东乡族残疾男孩马海麦,因为家庭困难,父母根本没有让他上学的打算。马占山知道这个事情后,就对马海麦的父母说,孩子现在靠父母,以后怎么办?如果孩子有了文化,到成年后能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养活自己该多好。父母也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使他们最放心的出路,马占山说服了孩子家长,并拿出1000元钱,帮助他们养了3只羊,让他们滚动发展。马占山还不放心,他让村支书赵进林监督马海麦上学,目标是最起码要初中毕业,孩子现在该村小学坚持就读。

  此外,马占山经常与家乡的学校保持着联系,他每次回老家都要抽空到学校转一转,他经常对村校负责人说,要认真响应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把“营养餐”的事情办好,尽量让孩子们吃好、学好、玩好,让他们在党的温暖下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老退休代表,马占山多次随同州、县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学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关心下一代工作,并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马占山还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都学有所成,参加了工作,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同时,他始终保持晚节,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积极参加各种老年文体活动,为子女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011年,马占山同志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常说:“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我们老退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要发挥余热自奋蹄,为关心下一代再尽一点力量。”

                                                  责任编辑 乡村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1000543号-1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