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关工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瓜州县利用县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全面、深入了解瓜州县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工作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瓜州县关工委运用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工作现状
(一)红色资源基础逐步夯实。瓜州县拥有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蘑菇台会议陈列室和红柳园战场遗址等众多红色资源。近年来,当地坚持以打造革命精神传承地、红色文化基因库为己任,依托这些主阵地,在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祭奠和科普教育、党性教育、研学教育、体验教育活动。仅2024年,共接待社会各界参观人员9.1万人次,其中团队313批次;承接配合开展各类体验研学活动35批、17747人次,西路军精神的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在红色资源挖掘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瓜州县对革命文物、革命遗址及瓜州红色故事进行深度发掘,完成了红西路军最后一战历史介绍、红色文化遗址简介 8 个、红色文物故事集 7 个、红色故事集 10 个、红色文献 60 条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对馆藏300余册红色书籍进行分类编目登记。这些资料将纳入红色资源沉浸式体验展厅建设,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增值利用和广泛传播。
(二)社教传承举措逐步深化。充分利用各类节日,瓜州县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普社教活动。如在“春节”“学雷锋纪念日”“5·18博物馆日”“中秋”“国庆”等节日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爱在心中·感恩母亲”“文化中秋·传承经典”“童心绘祖国·共庆国庆情”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科普英雄人物光辉事迹、传统节日知识,还分享红军征战历程中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助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树立崇高理想。同时,以“红西路军最后一战”主题展为主、以“永远的旗帜”专题展为辅,在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金塔博物馆、酒泉档案馆以及瓜州本地的乡镇、社区、学校、部队、企业开展党史军史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瓜州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红西路军故事。此外,组织“五老”宣讲团进社区、进学校,积极开展“开学第一课”“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为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与青少年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
(三)创新传播路径逐步拓展。线上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发布宣传视频13期、稿件信息108篇(原创92篇),其中被省、市、县主流媒体采用28次。协助完成红色故事拍摄、红色书籍推荐及优秀党课、宣传片推送,如《艰苦卓绝的西征》《西路军精神解读》《最后一战纪实》《不朽的丰碑》等,方便大众远程了解红西路军历史。线下方面,设计制作《红色瓜州——红军西路军最后征战地》宣传折页10000册,印制有红色革命遗址、红色元素的年历卡、扇子、抽纸等文创产品,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此外,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通过培训招募65名“小小讲解员”,与社会志愿者分时段为参观游客提供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五老”们也积极参与线下传承活动,部分“五老”担任红色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生动地讲述红色历史;还有一些“五老”参与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讨论,为挖掘红色文化元素提供建议。
(四)组织保障逐步完善。县委高度重视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关工委统筹协调、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将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成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蘑菇台会议旧址、西湖镇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馆等6个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形成县乡村三级红色教育矩阵。在经费保障上,将县关工委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且,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联动”机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主动践行社会责任。瓜州县还注重“五老”队伍建设,通过“四动一批”的办法,动员鼓励威望高、有特长、身体好的“五老”发挥余热,组建了65人的“五老”宣讲团和关爱团,成立了8个离退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及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队,为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红色资源挖掘深度和整合力度有待提高。虽然瓜州县在红色资源挖掘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部分红色故事和历史事件的挖掘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背后深层次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深入研究。例如,部分关于红西路军战斗过程的描述较为简略,未能充分展现战斗的艰苦卓绝,以及西路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同时,红色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如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蘑菇台会议陈列室和红柳园战场遗址等景点之间缺乏有效串联和整合,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旅游线路规划、宣传推广等方面缺乏协同合作,难以给游客带来系统、全面的红色文化体验,限制了红色资源整体优势的发挥。“五老”队伍中虽有部分成员参与红色资源挖掘,但整体参与度和专业度仍有待提升,尚未充分发挥其经验和智慧优势。
(二)传承方式创新性不足,吸引力有待增强。尽管瓜州县在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但传承方式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线上宣传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乏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新媒体作品。例如,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大多为传统的新闻报道和历史知识介绍,互动性差,难以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参与。线下活动方面,部分社教活动和研学活动形式传统,缺乏新颖性与体验性。例如,一些研学活动仅为简单的参观讲解,学生参与度低,难以真正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而且,红色文创产品虽然有一定开发,但产品设计缺乏创意,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充分体现瓜州红色文化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五老”参与的活动形式也相对传统,在创新传承方式上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未能更好地结合新媒体等手段吸引青少年参与。
(三)专业人才短缺,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在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中,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红色文化研究人才匮乏,对红色资源的深入研究和解读能力不足,导致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难以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讲解内容。另一方面,讲解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讲解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对红色历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讲解过程中存在内容不准确、表述不生动等问题。例如,在一些讲解中,讲解员只是机械地背诵讲解词,无法根据游客的提问进行灵活解答和深入拓展,影响了游客的参观体验和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五老”讲解员虽然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优势,但部分缺乏专业讲解技巧培训,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四)受众覆盖面不够广泛,青少年参与度仍需提升。虽然瓜州县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活动,但从受众覆盖面来看,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参与红色主题的研学或社教活动的机会较少。在青少年参与度方面,一些活动形式和内容未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导致青少年参与积极性不高。例如,部分红色主题讲座过于理论化,语言晦涩难懂,青少年难以理解和接受,参与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五老”开展的活动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也较为有限,对农村青少年的吸引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三、改进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整合利用。一是加大红色资源研究力度。组织专业的历史学者、文化研究人员成立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同时吸纳“五老”中的相关人才加入,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深入挖掘瓜州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和精神内涵。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实地调研、档案查阅等方式,对红西路军在瓜州的征战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编写具有权威性、可读性的红色文化研究著作和教材,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二是加强红色资源整合。以红西路军历史为主线,打造统一的红色旅游线路,将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蘑菇台会议陈列室、红柳园战场遗址等景点串联起来,并在沿途设置红色文化展示点和体验点,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全面了解红西路军在瓜州的战斗历程。同时,加强各景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五老”可参与旅游线路设计的讨论,为线路中红色文化讲解和体验环节提供建议。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红色资源展示效果。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例如,在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内,利用VR技术重现红西路军战斗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感受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和情感共鸣。
(二)创新传承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创新线上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作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互动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问答、红色故事征集等,提高受众参与度和传播效果。同时,邀请网红、自媒体参与瓜州红色文化宣传,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邀请“五老”参与线上宣传策划,鼓励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红色故事,制作成新媒体作品进行传播。二是丰富线下活动形式。在社教活动和研学活动中,增加体验式、互动式环节。例如,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拓展训练、角色扮演游戏等,让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内涵。举办红色文化创意大赛、红色歌曲传唱比赛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创造力。组织“五老”与青少年共同参与这些活动,通过言传身教,增强活动的感染力。三是加强红色文创产品开发。深入挖掘瓜州红色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例如,开发以红色景点为图案的文具、饰品等文创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通过文创产品传播红色文化。邀请“五老”提供文创产品设计灵感,参与产品创意讨论,确保文创产品更好地体现红色文化内涵。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讲解水平。一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与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红色文化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定期组织现有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针对“五老”讲解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他们的讲解技巧和专业知识水平,发挥好他们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二是建立讲解员考核激励机制。制定详细的讲解员考核标准,从讲解内容、语言表达、服务态度等方面对讲解员进行定期考核。对表现优秀的讲解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如评选“金牌讲解员”“优秀讲解员”等,并在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讲解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将“五老”和青少年讲解员纳入考核激励体系,对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引入志愿者讲解员。广泛招募社会志愿者,经过系统培训后担任讲解员,为讲解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活力。同时,通过志愿者的参与,扩大红色文化传播队伍,提高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鼓励更多“五老”志愿者加入讲解员队伍,发挥他们的余热,为红色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四)扩大受众覆盖面,提高青少年参与度。一是加强农村地区红色教育资源配送。针对农村学校学生参与红色教育活动机会少的问题,采取送教下乡、流动展览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送到他们身边。组织红色文化宣讲团深入农村和偏远学校开展讲座、报告等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设红色文化课程,实现优质红色教育资源共享。组织“五老”宣讲团深入农村和偏远地区,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二是优化活动设计,满足青少年需求。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时,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例如,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日常教学中;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景点、采访老红军后代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三是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其积极参与青少年红色教育;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观红色景点、讲述红色故事,营造良好的家庭红色文化氛围。“五老”可以参与家长学校的相关活动,分享家庭教育经验,指导家长更好地开展红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