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坡镇位于甘谷县最南部,东与秦州区关子镇接壤,南与礼县固城乡毗邻,西与武山县温泉镇相连,现有行政村12个,人口11359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6010人,在校学生97名,留守儿童36名。近年来,镇关工委立足实际,精心实施“精准摸排筑基、长效帮扶聚力、动态管理提质”三步走模式,全力构建“全覆盖、动态化、可持续”关爱体系,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注入暖心力量。
一、联动攻坚,逐户走访,摸清底数明靶向
针对留守儿童居住分散、流动性强、信息滞后等问题,镇关工委联合古坡学区,建立“镇—村—校”三方联动机制,精准化排摸,网络化监管、一对一帮扶。一是联动攻坚。镇关工委牵头,吸纳6名“五老”骨干、12名驻村干部、10名学校和教学点负责人成立专班,划分12个管理网格,明确任务分工,逐村逐户排查,确保关爱工作“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二是全面排摸。依托学籍系统、户籍数据比对筛查,按照“入户走访必到、电话询访必联、校村信息必核”的工作要求,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现状,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互留“爱心电话”,确定爱心志愿者,确保关爱留守儿童监管保护工作社会化全方位。三是精准建档。设计涵盖家庭成员构成、父母务工地点、监护人情况、就读学校、身心健康、联系方式等核心指标的信息表,为36名本地留守儿童精准建立关爱档案,为60多名异地就学儿童开通联系通道,从“模糊管理”实现“精细监督”。
二、整合资源,预防为主,多维关爱聚合力
以关心保护留守儿童为靶向,多向发力、多措并举、多方参与,推动关心关爱从“被动补救”向“预防为主”升级。一是“五老”关爱护航。组织老干部、老教师定期开展家访看望、心理疏导和远程连线、情感陪伴等活动,不让留守儿童孤独,不让在外父母操心。组建“银发助学团”,6名老教师每周利用一个晚自习,在镇九年制学校为15名留守儿童集中进行课业辅导,保证留守儿童学习不掉队。二是多方整合资源。联合古坡学区,利用各部门捐赠和项目资源,在镇九年制学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设立图书阅览、文体娱乐、心理辅导等活动,为留守儿童发放助学金6.6万元、“暖心包”86个,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生活。三是强化关爱活动。积极搭建平台,引入“阳光公益组织”,打造“点亮微心愿”活动,满足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引入爱心企业,组织“云上幽谷”青少年主题实践、“贝雷帽军事夏令营”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假日生活。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对焦虑、抑郁留守儿童进行筛查和专业介入,保证每一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实现从“事后干预”到“主动预防”的突破。
三、划分等级,分类施策,闭环监管促长效
为确保关爱工作持续发力、落地见效,镇关工委创新思路,构建“分类管理、动态调整、闭环落实”的管理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装上“智能仪表盘”。一是科学划分风险等级。建立“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机制:红色对应高风险儿童,包括监护缺失、居住环境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面临紧急困境的群体;黄色针对中风险儿童,涵盖家庭经济困难、监护人照料能力较弱、存在心理行为偏差等情况;蓝色面向低风险儿童,即监护基本到位、生活学习状态稳定,仅需常规关注的群体。二是构建动态更新机制。制定“平时排查+季度调整+即时响应”管理机制,平时由“五老”或驻村干部负责留守儿童日常情况,采取“一人一策”办法,如遇留守儿童家庭突发疾病、重大事故等特殊情况,实行“即时上报、调整等级、措施跟进”应急机制,保证留守儿童监管经常化、服务个性化、应对即时化。三是完善闭环落实体系。建立“动态建档—按需帮扶—效果评估”工作机制,红色等级儿童自动触发“多部门联合帮扶”预案,优先调配应急资源;黄色等级儿童根据季度评估结果调整助学金标准、心理疏导频次等;蓝色等级儿童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评估,推动关爱工作从“粗放松散”到“系统规范”转变,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