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调查研究 >> 正文
凝聚关爱力量 守护成长成才
来源: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25/11/18    阅读次数:88


阿克塞县关工委

近年来,阿克塞县各级关工组织和广大“五老”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工作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关工委职能作用和老同志的主阵地作用,多形式、宽领域地开展关工委工作,凝心聚力,铸魂育人,推动关工委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建强组织阵地,夯实工作基础

1.抓好机制建设。县委、县政府常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对关工委工作给予了极大地关心和支持。定期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关工委工作;认真落实关工委工作专项经费,确保关工工作正常运转。县关工委坚持向主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情况加强与“五老”人员的联系和沟通,主动引导“五老”积极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充分调动“五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完善关工委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规范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2.抓好五老”队伍建设不断充实“五老”队伍,通过大力宣传发动,把有爱心、有特长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和老专家召集起来,组建了党员爱心帮扶团、银发志愿者巡逻团、巾帼阿帕宣讲团、文化民俗传承团、健康养生义诊团、心理咨询服务团、亲子关爱成长团等多个志愿服务团,着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各类宣传和服务。组织“五老”及关工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指示精神,中办、国办《意见》,全国、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精神,观看网上专题报告会等内容,不断提升“五老”志愿服务队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使之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做好关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多维浸润,红色铸魂,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1.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各级关工委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唱比赛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抓好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等常规活动,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爱国爱党;组织学生开展“重温红军路,永远跟党走”研学旅行活动让广大学生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要倍加珍惜,好好学习,为国争光;五老进校园开展“党史故事会”“革命精神讲座”,年均活动7场,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创新形式如“革命家书诵读”为主题的朗诵比赛,点燃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2.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五老结合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引领青少年深刻认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不能富中国、强中国的深刻道理,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突出法治宣传教育,建立“普法驿站”微课堂,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进社区、进家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时间节点,依托“石榴籽课堂”,开展彩绘帆布包、巧手捏彩泥、剪纸、书画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强化革命传统教育,邀请“五老”人员讲党史、国史、民族团结故事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红色种子,厚植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争做时代新人。县中小学、幼儿园均配备法制副校长1名,入校开展法制宣传6次,举办模拟法庭2次,使广大中小学生丰富了法律常识。今年以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4场次,为辖区青少年营造了温暖和谐、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3.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育人新环境。不断延伸组织活动、服务触角,加强与学校、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的联动共建,依托“四点半课堂”、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假期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能力,为孩子们提供形式多样的公益课,丰富青少年儿童假期生活。同时,通过发挥青年志愿者力量优势,调动共建单位、爱心商户、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资源,采用“多对一”“一对一”多帮并举帮扶机制,让困难青少年儿童“写下微心愿”——党员群众认领“微心愿”——困难儿童“乐享微心愿”的形式,从精神上、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和帮助困难、残疾、留守、单亲青少年儿童,使辖区困难青少年儿童家庭享受到阳光般的关爱。

4.文化传承,突出团结教育。每年结合5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和县关工委安排的关于长期开展关爱青少年成长,传承民族团结教育品牌系列活动,在中小学普遍开展“语言、习俗、文化”等交流活动,达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目的,切实增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各学校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报告会,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文化阵地,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哈汉学生“手拉手结对子互帮互学”活动、“小学生双语(哈、汉)演讲比赛”,定期举办讲座、展览等,“五老”人员分享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居民文化认同。以“非遗传习所”为平台,鼓励身怀绝技的“五老”人员开班授课,在刺绣、剪纸、传统乐器、民歌等方面发挥余热,手把手教居民和青少年制作,让民俗文化瑰宝得以延续,举办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成果,进一步促进文化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组织戏曲、民俗、非遗技艺等文化活动,主办“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黑板报、“哈汉民族是一家手抄报展览”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各族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  

)补位缺位,赋能家长,助推家庭教育关怀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法治宣讲、红色教育、基层帮扶、队伍建设等多种形式,推动家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 “五老” 优势,建立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始终将目光聚焦于特殊群体家庭,积极组织 “五老” 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结对帮扶,定期走访了解,提供心理关怀及经济援助。成立“爱.成长”家庭教育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站,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特困儿童与 “五老” 及其志愿者分别确定了一对一、二对一、三对一和四对一的帮扶让孩子在爱的暖流中茁长成长

(四)暖心护航,润泽心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由具备资质的老教师、心理学专家坐诊,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矛盾、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导致心理困扰的青少年,“五老” 凭借耐心倾听、温和引导,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剖析问题根源,找到解决办法,经常与贫困生、留守生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生活学习困难,从思想和心理上引导其健康成长,对留守、失亲儿童施以关心呵护,帮助走出厌学和自闭阴影。策划组织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 “心理健康月”“心灵成长营” 等。通过“成长夏令营”“抗压训练营”“心理剧工作坊”等活动,引导青少年表达情绪、提升自信。与社区紧密合作,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知识普及等活动,“五老” 人员以爱心为笔、以经验为墨,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用心书写温暖篇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助力青少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拥抱美好未来。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关心下一代工作离不开党委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各部门齐抓共管,离不开基层的支持配合,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和上级要求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许多差距。

1.基层关工委履行职责还不到位。 部分基层单位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视不足,协作配合不积极,部门联动合力有待加强;部分单位对关工委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履职不到位,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2.“五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各基层关工委存在宣传发动不足、队伍规模偏小、活动载体单一等问题。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五老”积极性。

3.关工工作有待加强。县级关工委办公室职能并入组织部,存在人员紧缺、力量不足的问题,制约工作有效开展。

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关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党政领导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关心下一代工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上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着眼长远未来,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本地区本部门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思考、看待和决策。要重视发挥宣传、教育、工青妇等关工委成员单位的作用,坚持社会资源共享,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真正形成合力,不断凝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培养下一代的正能量。

2.健全激励机制。坚持定期表彰制度,对成绩突出、热心关工委工作的“五老”进行表彰,并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对“五老”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对从事关工委日常工作的“五老”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出力办实事的“五老”视情况予以补助。

3.强化五老队伍和关工委自身建设,为关工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努力将“五爱”教育阵地打造成吸引广大“五老”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建设一支核心队伍精,骨干队伍强,志愿者人数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热心为广大青少年服务的“五老”工作队伍。让更多政治过硬、有专业特长及辅导能力的老同志到“五爱”教育阵地发光发热。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8003608号-3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