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党史国史 > 历史 >> 正文
[商代甘肃境内方国]商代甘肃境内其他方国
来源:甘肃通史   作者: 祝中熹    发布时间: 2012/04/02    阅读次数:13814

商代甘肃境内其他方国

除了姬周、密须、嬴姓国三个方国外,甘肃东部境内还有许多方国,由于规模太小而难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较深的痕迹,所以古文献中找不到有关它们的正面叙述,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间接的,甚至带有或然性的资料推知它们的存在。

一、 阮与共

《诗·大雅·皇矣》五、六两章言周文王伐密须国的史事,其中有“侵阮徂共”一语。虽然前儒注疏训释对“侵阮徂共”的主语是文王还是密须歧说纷呈,但大都肯定阮、共是两个小国。《通志·氏族略》云:“阮氏,商之诸族,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后汉有巴吾令阮敦。阮氏惟盛于晋、宋。”又云:“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国。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 说阮在“岐、渭之间”,大致无误;而将共说到距阮近千里之外的“河内”去,则显然同诗意大相背离。

清代学者朱右曾在其《诗地理征》(卷五)“阮”条下云:“张氏曰:阮,国名,在今泾州。右曾案:《地理志》安定郡有爰得县,爰重言之为阮。故城在今泾州东南,于密须为东北也。”“共”条下云:“张氏曰:泾州今有共池,即共也。右曾案:共池在今泾州北五里。”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更具体地指明:“共,池名,在泾川县北五里兼山下水泉寺,方广一亩。”当代学者几乎都认从朱氏之说,谓阮、共二国均在今甘肃泾川县境内,也可能北涉镇原县境。

二、吕与黄

《皇矣》一诗在“侵阮徂共”句后接言:“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前一“旅”字指军队,后一“旅”字为国名,即吕国或莒国。《孟子·梁惠王上》引此诗,该句即作“以遏徂莒”。赵岐注云:“言文王赫然斯怒,于是整其师旅,以遏止往伐莒者。”吕与旅音、义皆通,《国语·周语》所载太子晋的一段话,谓上天“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韦注曰:“氏曰有吕者,以四岳能辅成禹功,比于股肱心膂也。吕之为言膂也。”吕即膂之本字,其字初形即为人之脊椎骨的形象,故《说文》云:“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通志·氏族略》也说:“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古文《尚书》逸篇中有《旅獒》,言周初“西旅贡獒”之事,其“西旅”即西土之吕国。

吕国地望,旧说在今河南省南阳以西。但吕氏在夏商时代是姜姓部族一大支系,后世必有繁衍徙封之事,今河南境内的吕后来已成名望较显的封国,这并不排除周畿之西北还有一个吕氏的小方国。吕为周人伐密须时牵扯到的三个小方国之一,其地必在密须附近,决不会跑到今河南境内去。《韩非子·难二》说“昔者文王侵盂、克莒、举丰,三举事而纣恶之”。所言莒即西方之吕。传世器有吕王壶、吕王鬲,“这个自称为王的吕,不可能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的吕国,当是姜氏之戎的另一支”①。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很著名的高足簋,属西周中期器,内底4字铭文:“吕姜作簋”。器主是一位夫人,吕为国名,姜为姓。此器出土于甘肃灵台县独店乡吊街村,可视为陇东地区商周时代确有个吕国的物证。

陇东地区还有个“黄”国。崇信县汭水北岸于家湾村有一处商末周初的墓群,其中3号墓所出青铜戈上铸铭“黄”字,有学者认为即黄国之器。“黄”也即《多友鼎铭》所言“告追于王”的“王”,应属嬴姓中潏一族。①

三、芮与虞

与黄国相邻的是芮国,因境内有芮水而得名。古芮水即今源于崇信县南部,流经泾川、灵台二县交界处而在陕西长武县入泾河的黑水。②《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汧县下云“芮水出西北,东入泾”。此水在先秦被视为地位可与泾水并列的一条大河,可作为西北地区河流的代表,故《汉书·地理志》列举九州的名山大川时曰:“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岳,薮曰弦蒲,川曰泾、汭,其浸曰渭、洛。”颜注云:“汭在豳地。《诗·大雅·公刘》之篇曰‘汭鞠之即’。”汭水即芮水。

   《诗·大雅·緜》赞美文王调解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有句曰“虞、芮质其成,文王蹶其生”。旧说认为虞、芮两国在今山西境内,但从《毛传》对这一史事的解说来看,二国早期所在地应距文王的丰京很近,谓芮在今甘肃崇信县境更合理一些。

与芮相邻的虞,实即吴。虞字从吴,甲骨文、金文及古籍中常省作吴,文例甚多,不须赘举。虞族在夏亡后一部分西迁,史称“西虞”或“西吴”。古文献中的“吴岳”,也称岳山,也称吴山,实即今陕、甘两省交界处的汧山。我们在第二章中曾作过考证,传说中伏羲之母华胥氏受孕之“雷泽”,在今甘肃礼县、西和县南部一带;而《山海经·海内东经》言雷泽“在吴西”之“吴”,所指正是汧山。“陇县之吴山即吴岳,实即虞族居地之山。陇县东北有芮水,古芮国地。《诗·绵》言‘虞芮质厥成’,是周初虞族有在今陇县立国与芮国为邻的,说明虞族确有一部西迁了。”①商末之虞国,当为西迁之虞族所建,其地在今陕西陇县西境,正好同地处今甘肃崇信县境的芮国相邻。

须指出的是,这里讲的是商代的芮国。西周王朝建立后,与贵族大分封的潮流相伴随,许多小的古国有迁地移位现象。芮为姬姓国,当随着姬国势力的东扩而东移。春秋时秦穆公所灭的芮国,肯定不在古芮水流域,而应在秦、晋交界地区,其族当为古芮国的后裔。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韩城发现了芮国国君的墓地,已大致揭示了从西周后期到春秋时期芮国的地域。

四、彭与卢

《尚书·牧誓》载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周方有八个盟邦:庸、蜀、羌、髳、微、卢、彭、濮。武王的誓辞中有“逖矣,西土之人!”这一领语,故可总体上判断这些“友邦冢君”和周一样属于商域以西地区的方国。但其具体地望,却自古至今无确说。八国中的“彭”,《孔传》说它“在西北”,孔颖达的《正义》则认为“此八国皆西南夷也”,将“彭”归之于蜀地,说《孔传》的“在西北”是指“在东蜀之西北”。这是对《孔传》的公然歪曲,把《孔传》原本以商、周王畿为中心的方位,篡改为以“东蜀”为中心的方位了。但唐代这类说法似已颇盛行,《史记·周本纪》述牧野之誓,《正义》引《括地志》云:“……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泸(卢)、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泸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也。”后世学者多据唐儒之说,以四川之彭县境当八国之彭。也有人据《左传》桓公十二年楚师伐绞,“分涉于彭”的杜注,把八国之彭说到今湖北房县。

我们认为,如无他据,仅以后世地名含“彭”这一因素定地望的话,则视陇东之彭为八国之彭,似更合《牧誓》及《孔传》之文义。《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有“彭阳”县,《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三》“宁州”有“彭原县”:“本汉彭阳县地,在今县理西南六十里临泾县界彭阳故城是也。”下文又说彭原县“因彭池为名”。所言“临泾县”属“泾州”(即汉代之安定):“县有彭阳川,去彭阳县一百步。”唐代彭原、临泾一带今为甘肃镇原县境,该地古之名“彭”,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今古文尚书全译》,其《牧誓篇》注“彭”谓“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①,是很有见地的。《甘宁青史略》认为《牧誓》所言西土8国中的卢与彭都在甘肃东境:“卢,古卢戎国,今平凉华亭县都卢山古城是。彭,国名,在今镇原县境。汉安定郡彭阳县即古彭戎国。”

五、奚与西申

奚国在今平凉境内。平凉西境的崆峒山,古名鸡头山,始皇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②。始皇所出之鸡头山,可以肯定就是《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的那座山。应是今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延的一条支脉,因山峰形似鸡冠故名鸡头山。③著名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地中有座(左耳旁,右奚)伯墓(M2),(左耳旁,右奚)伯当为(左耳旁,右奚)地之封邑主,(左耳旁,右奚)地因山得名,故字从阜,奚山即鸡山,也即今平凉境内的崆峒山,商时的奚方国,就在那一带。殷墟出土的记事牛骨《小臣墙刻辞》记载在某一次周军征伐小方国的战役中,小臣墙取得的辉煌战果,其中有“内人五百七十,(左耳旁,右奚)女百六十”。“内”即上文所言芮国,“(左耳旁,右奚)”即奚国。④周原甲骨卜辞中有“奚子来降”(H312)一片,正可与《小臣墙刻辞》对看,二者内容恰相呼应。此外,宝鸡竹园沟(左耳旁,右奚)国墓地M4出土过“奚父乙壶”,亦可作奚国存在的物证。

西申在甘肃东部。《史记·秦本纪》告诉我们,周孝王时王室有个权臣申侯,就是他影响了孝王的决策,使非子得以别祖立宗,从而改变了嬴秦的发展方向。《史记·周本纪》又告诉我们,周幽王时也有个申侯,就是他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动了一场兵变,杀掉了不得人心的幽王,从而促使西周王朝灭亡。这两个申侯时间上相去百余年,当然不可能是一个人;但他们却属于同一家族,都是申国的首领。

申是姜姓部族集团中最主要的四大族系齐、许、申、吕中的一系,不仅保持着与姬周世代通婚的传统,也常与西周王朝的属邦如嬴秦等联姻,其首领在王室中往往拥有显赫地位。《诗·大雅·崧高》云:“维岳降神,生申及甫。维申及甫,维周之翰。”甫即吕,申和吕被视为西周王朝的羽翼和屏障。申的封地彰然于文籍的,是在今河南省的南阳一带。因周宣王是申侯之甥,故又特意扩大申国封地,增筑谢邑,《诗·大雅·崧高》描述的就是这一史实。须指出的是,在大封申于今河南南阳地境之前,西方原本就有个申族的方国;即在大封申于南阳之后,原来的申国也还存在着,史称“西申”,以与南阳之申作方位上的区别。《逸周书·王会》所载以凤鸟作贡品的“西申”,即指此国。《周本纪》言幽王为宠褒姒而立褒姒所生子伯服为太子,原太子宜臼所奔之“申”,应当就是西申。《国语·郑语》载史伯分析当时形势云:“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再结合《秦本纪》所载申侯说孝王的话“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来思考,可知此申同关陇诸戎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能与西汉水上游的嬴姓国联姻,相去不会太远。古本《竹书纪年》述幽王事即曰:“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为太子。”伯盘即伯服,平王即宜臼,明言宜臼所奔乃“西申”。 “西申当在今甘肃天水、甘谷以西地区”①。这种推断应当说含有较多的合理因素。

今南阳地区的申,应是申族的一支;只有甘肃东境的申,才能与西戎建立广泛的联系,才能调动犬戎。另一方面,也只有宜臼投奔到西申,才会发生秦襄公将兵救周,又“以兵送周平王”东迁。如果宜臼早就跑到了今南阳地境,那他到洛邑去是不需要秦襄公护送而襄公也无从护送起的。史载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也从侧面反映了申国的位置。申与犬戎联军的攻势是自西而东的,幽王东逃,才会被杀于骊山。为资料所限,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西申的具体位置,但直至春秋时期存在西申这么个方国,则是无可置疑的。①

以上内容系《甘肃通史》(全八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8月第1版已出版7册,2012年7月份全部出版)先秦卷第三章

责任编辑  乡村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1000543号-1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