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党龄,40余载教育生涯,退休后的李明华没有选择“含饴弄孙”的悠闲,而是把“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赤诚刻进晚年日程。作为敦煌市关工委文艺宣传组组长、市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退休党组织书记,他像一棵根系深扎的老杨树,用耐心、热忱与坚守,将退休党组织建设与“五老”宣讲深度融合,用几十载耕耘书写“党建引领宣讲、宣讲反哺教育”的动人篇章,将晚晴岁月酿成传递正能量的“暖流”。

守正创新传薪火,让敦煌文化“活”起来。“敦煌文化是敦煌人的根,也是教育的魂。”李明华始终坚信,退休党组织不仅要管好党员,更要扛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他带领退休党员与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立“党建带建”机制,推动敦煌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为破解“文化宣讲不专业”的难题,他蹲点社区,用方言讲解“飞天”的演变、“藻井”的寓意;推动退休党员非遗传承人教剪纸艺术;开发“敦煌文化微党课”,将“莫高窟文物保护”“敦煌文献中的丝路故事”融入退休党组织学习,让党员既学理论又学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他主动“触网”,用手机拍摄“敦煌历史小课堂”短视频。如今,敦煌文化不再是“高阁里的艺术”,而是通过退休党员的宣讲,融入了百姓生活、扎根了青少年心田。
深耕宣讲育新人,让红色基因“传”下去。作为敦煌市关工委文艺宣传组组长、市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明华始终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抓在手上。他常说:“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要让孩子们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为此,他带领退休党组织与“五老”宣讲团成员反复打磨课程,探索出“党建+文化+实践”的宣讲模式。针对小学生,用“小红军送鸡毛信”“敦煌儿童团放哨”等本土故事串联党史;针对中学生,组织老党员与思政教师结对,开发“从敦煌文献看中国精神”“西路军在敦煌的红色印记”等跨学科课程,厚植家国情怀。他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组建“银龄护苗宣讲队”,定期到学校开展“爷爷奶奶讲红色故事”“非遗剪纸伴成长”等主题活动。
党建引领聚合力,让退休党组织“动”起来。“退休不是终点,是党建新阵地的起点。”2011年起,李明华接过教育系统退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面对党员分散、年龄跨度大、活动难组织等问题,他像“老匠人”般精雕细琢。积极动员政治过硬、热心服务的老党员将党总支从最初的1个支部发展到8个,党员总数突破341人,一批“退岗不褪色”的“领头雁”让支部有了“主心骨”。多年来,他将支部工作梳理的井井有条,梳理出一套“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实践教育”的组合拳,定期组织学习,进行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故事分享会轮番上演,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他带着支委“送学上门”,三年累计送出4000余份,让老党员“人离岗、心不离党”。为解决活动场地难题,他四处“化缘”,多方协调资源,争取党建经费改造升级,如今8个支部都有了“党员之家”。为激发组织活力,他将党建与“五老”宣讲深度融合。设立“党员先锋宣讲岗”,将宣讲场次、听众反馈纳入党员评议,让“党组织有活力,‘五老’们有动力”。
薪火相传向未来,让宣讲队伍“强”起来。“宣讲团要长久,必须后继有人。”李明华把培养青年宣讲员作为“传家宝”。他建立“1+2”师徒制:1名退休党员结对2名青年教师,从选题策划、语言表达到课堂互动全程指导;每年举办主题宣讲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跟学老党员备课、跟讲、跟访。李书记说,宣讲要“带着温度讲历史,捧着真心传精神”。
从接过退休党组织书记重担的那天起,李明华用十四载坚守诠释了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以党建为根,凝聚“五老”力量;以宣讲为桥,传承红色基因;以文化为魂,滋养少年心田。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今日播火者,明日引路人。”这,就是李明华最动人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