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围绕“12345”工作思路,树牢“大关工”意识,搭建关工新平台,汇聚“五老”新动力,以更优服务、更实举措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强基固本,构建全域化组织体系
四级联动网络全覆盖。创新构建“四级联动”组织体系,推动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关工组织上下贯通、协同发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建立关工委组织1512个。优化工作模式体系,发展宣传、教育、文化等14家单位为成员,常态化开展服务青少年活动。银发人才矩阵添动能。通过“建库+团体+工作室”多措并举,广泛吸纳威望高、身体好、有特长的老同志,已建成“银发人才库”5个,纳管“五老”人才429名,志愿服务队114支,吸纳老同志3000余名。以中国和省关工委成立35周年为契机,探索实践“宣传动员、联络扩充、走访求贤、活动吸引”工作法,新增“五老”成员52名,为关心下一代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银发力量”。品牌示范效应强引领。持续叫响“老少共联手”口号,深化省级品牌“心灵港湾”,聚力培育“少年法庭”“家风润武威”等特色品牌。打造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请到民勤种棵树等教育实践基地,持续推动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从“单点活动”向“县域共享”升级。

立德树人,打造沉浸式育人生态
强化信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作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实施德育铸魂、亲子读书、美育浸润等行动,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持续扩大活动的辐射效应。发挥“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林业英雄”郭万刚及广大“五老”榜样力量,通过“讲学写颂”、参观体验等形式,开展“老少同声颂党恩”“老少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实践活动600余场,覆盖青少年11.7万余人次。传承红色基因。深挖全市红色资源,依托“四史”教育馆、武威文庙、市博物馆和河西都会大汉赋、凉州词馆等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承古拓今”“博游探凉州”等研学、社教活动共240余场,累计参加师生达10.62万人次。融合市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资源,利用传统节日组织青少年“中华魂”读书等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增强文化自信与美德传承。深化“五老”关爱工程。深化农村留守、流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青少年群体关爱行动,344名“五老”参与“一对一”结对关爱,帮扶青少年347人;357名“五老”参与“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157名“五老”参与“讲述红色故事、分享人生经历、传承优秀文化”等主题活动。
协同共育,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法治守护筑屏障。持续深化“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织密“‘五老’带头、部门联动、活动赋能”的法治育人网络,113名“五老”担任校外辅导员,51名“五老”参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活动80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18.8万人次。逐步扩大“天马护蕊”“格桑花”“浪花朵朵”“漠上花开”等未检品牌示范引领效应,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213人次,法律援助97人次。精准帮扶暖人心。开设假期暖心课堂和“红领巾”托管班,通过“五老”讲述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着力发挥广大“五老”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组织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深入调研,为农户提供“点单式”服务。资源整合优环境。深耕“工作联动、阵地联建、资源共享”模式,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关爱服务体系,打造市区级科技馆2个、省级科普基地7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4个。常态化开展“五老”代表座谈会和网吧监督活动,征集整治学校小商小贩、加强网络监督等意见建议10余条,为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积极出谋划策。

下一步,武威市关工委将坚持党建带关建、关建促党建,牢牢抓住“五老”优势发挥这一核心动力,聚焦品牌载体创新这一关键抓手,夯实资源协同联动这一有效支撑,持续深耕平台搭建、服务优化和机制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