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肃州区关工委
组织体系建设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石与骨架,其健全程度直接决定着工作的覆盖面、渗透力与效能发挥。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健全的组织体系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力量的精准调配,确保各项关爱服务措施直达青少年群体;同时,它也是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关爱合力的重要纽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网络。只有筑牢组织体系这一根基,才能确保关心下一代工作有方向、有抓手、有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一、组织体系日趋完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近年来,肃州区关工委在省市关工委的关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系列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以党建带关建,不断健全组织体系,拓展工作阵地,优化服务功能,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组织网络全域覆盖。目前,全区已建立关工委组织121个,形成了以区关工委为统领,以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为骨干,以村(社区)、学校为基础,以企业、社会组织注入新动能的多层次、宽领域关工委组织网络。其中,24个成员单位、15个乡镇、4个街道、21个社区全部成立关工委,43所中小学实现关工委组织全覆盖;在农村地区,6个行政村中单独成立关工委,部分村与学校建立村校联合关工委15个;在企业领域,建立汉武酒业、奥凯种子机械、飞翔建业、富康集团、新华阅读等8家企业关工委,基层组织体系覆盖各个领域,形成运行较规范的工作机制和作用较明显的工作体系。
(二)党建引领作用凸显。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关心下一代工作全过程,探索形成了“九统一、三融入”党建带关建工作机制。即: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统一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统一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统一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统一纳入党建工作年终考核、关工委主任统一由基层党组织书记兼任,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党建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检查指导、统一考核验收、统一表彰奖励;将关工委工作融入离退休干部党建引领体系,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融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工作模式,破解了基层关工委“边缘化”难题。
(三)五老队伍不断壮大。全区现有623余名“五老”人员活跃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一线,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经验丰富、甘于奉献的工作队伍。区关工委根据“五老”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将其划分为阳光文学社、科技志愿者服务队、青少年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等“一社五队”,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社区层面,西南街街道广厦社区“红领e家·银龄伴成长”五老工作站、东南街街道南苑社区“红心润童心”特色宣讲品牌等平台,吸纳老党员、老教师等参与青少年关爱服务,成为联系服务青少年的重要纽带。同时,以“四动四一批”举措,通过组织发动、活动吸引、典型带动、政策驱动,不断壮大“五老”队伍,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注入新活力。
(四)阵地功能持续拓展。各街道、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阵地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关工课堂”,目前全区已建成“五老”工作室、儿童之家、校外辅导站、“假日学校”等各类关工阵地120余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深入楼院的青少年关爱服务网络。酒泉第六中学“1+1+2”帮扶行动(1名党员教师和1名退休老党员结对帮扶2名困境学生)、新苑学校“肃州区青少年科创中心基地”等特色阵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多元化服务。在农村,泉湖镇永久村“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点整合“青少年之家”“悦读书屋”等资源,常态化开展爱国教育、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成为农村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此外,南苑社区以“大党委”“五联双报到”等机制为抓手,与24家共建单位合作,打造了“五老”工作站、儿童服务站等阵地,构建起全社区青少年服务网络。
二、创新驱动发展,品牌彰显特色
(一)以政治引领为核心,筑牢青少年思想根基。政治引领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灵魂,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指明方向,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确保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所在。一是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成效显著。理论武装是培根铸魂的首要工程。肃州区通过“银发先锋讲堂”“党课开讲啦”等平台,组织关工工作者与“五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这种“从老干部到青少年”的传导机制,既发挥了“五老”政治坚定、经验丰富的优势,又通过“进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的立体宣讲网络,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近青少年。全年15场次以上的区级宣讲与基层同步开展的主题教育,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理论传播矩阵,真正让党的最新理论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细落实。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形式、贴近生活。肃州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串联起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培育三大板块:“中华魂”读书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将价值塑造融入日常实践;利用酒泉起义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的“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而“六个一”学雷锋、学“铁人”等系列活动,则通过具象化的榜样示范,引导青少年在行动中践行品德。特别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肃州区将历史纪念与现实教育结合,以“五老”亲身经历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这种“沉浸式”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感染力,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青少年的情感自觉。三是法治安全教育深入推进。法治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在于贴近实际、融入成长。肃州区联合政法系统关工委,积极推动法治副校长和“五老”走进校园,围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预防校园欺凌”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并组织“模拟法庭”活动20余场次,让青少年在真实可感的场景中提升法治认知。同时,组织“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2场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扫清障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此外,肃州区还印发相关方案与清单,细化20项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点任务,依托“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宣教联盟”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制度保障和多方协作,将法治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让遵法守法成为青少年的行为自觉。
(二)以阵地建设为抓手,提升关爱服务质效。阵地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依托,为各项活动开展提供了空间保障,是连接关爱力量与青少年群体的重要平台,直接影响着关爱服务的可达性与实效性。一是关工阵地建设创新模式。阵地的活力在于模式创新、多方联动。肃州区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五老工作室的有效运行路径:在泉湖镇永久村示范点,通过配备办公桌椅、电脑等设备,保障工作室基本运行,形成了“五老”定期活动、常态服务的工作机制;广厦社区联合企业关工委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探索出“组织+企业+阵地”的协同模式;西文化街社区在区、街道关工委指导下,构建起社区党委领导、关工委主动作为、五老发挥优势、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吸纳优秀老同志参与关工工作。这些创新模式让五老工作室成为关爱青少年的重要阵地,充分激发了“五老”的热情与能量。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能在于凝聚合力、精准施策。肃州区围绕不同群体需求,搭建起多方联动的育人网络经验做法::乡镇关工委与农村学校联合建立家长学校、假日学校,常态化开展“两校一活动”,促进家校共育;西南街道关工委针对流动儿童家庭关爱缺失问题,推行“爱心家长”志愿服务扩容计划,构建“关工委搭台、社会力量唱戏”的长效帮扶机制;区妇联与教育局等联动,促使家长学校与各类教育基地融合,开展800余场家庭教育指导讲座,举办160余场相关活动。通过各方协同,全方位覆盖青少年成长需求,让育人效果更加显著。三是“防护网络”阵地作用初见成效。青少年成长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肃州区通过“普法帮教+护苗行动+家校共育”的组合拳,织密安全防护网:“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中,“五老”担任法治副校长、参与“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从源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网吧义务监督、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举措,净化了文化与安全环境;《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与“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则将教育阵地延伸至家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利用新媒体开展“四进四送双讲”活动,既顺应了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认知习惯,又通过“五老”的正向引导,助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展现了传统工作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
(三)以协调联动为纽带,凝聚关心下一代工作合力。协调联动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关爱青少年的强大合力,避免资源浪费和工作重复,从而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整体效能。一是跨部门协作机制健全。跨部门协作的效能在于机制联动、齐抓共管。肃州区以健全机制为基础,推动关工委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建立关工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重点任务;2024年,联合教育、文化、政法等部门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17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达3000余人次。特别是区级依托“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宣教联盟”,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问题共商、工作共推,让各部门在关爱青少年工作中协同发力,提升整体效能。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的价值在于多元汇聚、精准关爱。肃州区积极搭建平台,让更多社会力量融入青少年关爱工作:动员民建区委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爱心捐赠及舞蹈、书法等课外辅导,组织“五老”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形成全社会关爱青少年的良好氛围;省、市、区三级关工委联动,向永久村捐赠少儿图书300本、学习生活用品等,惠及22名留守儿童;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肃州”和“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组织183名“爱心妈妈”对242名留守、困境儿童实现全覆盖结对。这些举措让关爱从多个维度涌向青少年,传递社会温暖。三是关爱工程形式多样。关爱工程是关工委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肃州区以“双千工程”为依托,整合助学、助困、助孤、助残资源,构建起“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参与”的帮扶模式。“‘五老’授渔计划”中,农林牧科技退休干部深入乡村开展技能培训,既助力乡村振兴,又为农村青年搭建职业发展阶梯;“五帮五助”结对帮扶机制,让“爱心爷爷奶奶”与困境儿童建立长期联系,填补情感缺失;新建2所农村“假日学校”、3个企业关工委、3个“五老”工作室,通过组织、阵地建设扩大关爱覆盖面。这种“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爱,从乡村振兴到城市治理”的全维度服务,体现了关工委工作“因需而动、精准滴灌”的特点,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在关爱中感受到社会温暖。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基层组织融入关工事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关工委是群众组织,从实际工作看,一些基层单位和组织认为青少年教育关爱应以关工委现有组织和学校、家庭为主,对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全社会参与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整体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是各领域推进关工事业质量效果还不够平衡。目前,关工委成员单位和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无论是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还是实效成果都好于农村和“两新组织”,近年来区关工委虽然积极推进关工委组织进村组、进企业,但组织建立和作用发挥与青少年事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五老”参与关工事业渠道路径还不够丰富。由于“五老”人员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主动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常态参与关工活动的“五老”人员多为“老面孔”,队伍持续壮大还需做更多工作。
四、下一步的措施
(一)在服务中心大局上聚焦聚力。广大“五老”曾是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中坚骨干,要充分调动“五老”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全区工作大局中继续发挥专业特长,贡献智慧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上聚焦聚力。要创新实施“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深入实施“‘五老’授渔计划”,充分发挥农林牧、科协、高校等部门单位老专家、老教授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组织动员老校长、老教师、老医生、老律师深入农村,开展送教、送学、送医、送法等活动,助推文明乡风建设。在关爱帮扶弱势群体上聚焦聚力。扎实推进关爱帮扶工作,高度关注困境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和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的关爱帮扶。广泛开展助学、助困、助残活动,为失足、失管、失学、失教、失亲等弱势青少年纾困解难,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在党的关爱中茁壮成长。在推动基层治理上聚焦聚力。关工委一头连着“老”,一头带着“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是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引导老同志当好青少年普法守法的“护航人”,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权益保护;扎实推动“护苗行动”,协同预防侵犯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童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发挥好“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对网吧、游戏厅等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监督;协同整治校园安全、校车安全、食品安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形成合力。过去,广大老同志为酒泉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又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既是发挥所长,也是发挥余热,更多的是无私奉献。关工委要立足为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坚强的保障。加大争取力度。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牢固树立“党建带关建”理念,加强党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行动自觉,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配齐配强力量。坚持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区关工委主任,离退休老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离退休老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组织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党政办公室、宣传、文明、教育、科技、民政、财政、人社、文旅、工青妇等部门负责同志担任委员的“三结合”关工委领导班子,使党组织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按照“三结合”原则,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关工委领导班子,动员曾担任过同级领导职务和即将退休的领导干部加入到关工委领导班子中,主持关工委的日常工作,吸收更多有经验、有热情的退休干部、教师加入关工队伍。强化部门联动。关心下一代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机制、制度层面不断创新,推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更好的发挥作用,形成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局面,构建“大关工”工作格局,共同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发展。
(三)全面加强关工委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中办、国办《意见》和省、市两办《实施意见》精神落实,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优化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阵地、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组织基础。以“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基层关工委工作水平;坚持攻难促弱,持续推动关工委向村级延伸,不断扩大企业关工委组织覆盖面,逐步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的关工委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广泛动员新退出工作岗位、身体健康、热心青少年工作的老同志,特别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等领域的退休专业人才,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积极探索建立关工委各类青少年教育、关爱工作团(组)和志愿者服务队;高度重视、示范引导着力抓好“五老”工作室创建工作,为老同志联系和牵手青少年、开展教育关爱活动提供支撑;加大“五老”和关工委在职干部学习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已创建工作品牌的内涵拓展、优化升级,不断建立健全关工委工作品牌体系。深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新品牌,发掘、培养、选树一批在青少年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新品牌,以品牌创新带动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