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关工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探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机制,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身心健康发展,民勤县关工委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研讨、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全县部分学校、社区、家庭和相关部门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全面了解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勤县青少年成长现状及“教联体”工作开展情况
(一)青少年成长现状。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良好。近年来,民勤县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爱国爱党情怀浓厚,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但仍有部分青少年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易受外界影响等问题。二是家庭教育重视程度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家长文化素质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培养。然而,部分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培养。三是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受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青少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叛逆等。农村地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四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安全管理、预防犯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部门协同不够紧密、基层保护力量薄弱、对困境儿童和流动留守儿童关爱帮扶不够精准等问题。
(二)“教联体”工作开展情况。一是组织领导逐步加强。民勤县成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为“教联体”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五老”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全县各级关工委积极动员和组织“五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目前已建立了一支300余人的“五老”队伍,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五老”们通过开展讲座、报告、辅导等形式,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法治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日益丰富。各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校外活动场所。同时,各部门单位整合资源,共同打造了一批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等,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的育人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学校认为教育是自己的主要职责,对家庭和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教育关注不够,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
(二)“五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五老”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五老”队伍中,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员占比较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五老”相对较少,难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的需求。“五老”参与度不均衡。部分“五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积极性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发挥受到限制;而一些地方对“五老”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五老”提供足够的工作平台和支持,导致“五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五老”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能及时更新“五老”的知识和观念,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五老”的工作成果和贡献表彰奖励不够,影响了“五老”的工作积极性。
(三)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协同配合不够紧密。虽然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领导小组,但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还不够顺畅,信息共享不及时,存在工作推诿、职责不清等问题,工作合力不足。家校沟通合作存在障碍。部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沟通方式单一,不能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家校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社会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社会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没有得到充分地整合和利用,与学校、家庭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不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
(四)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有待创新。现有育人平台功能发挥不充分。一些家长学校、社区活动场所等育人平台存在设施不完善、活动内容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青少年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导致平台利用率不高。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性。开展的各类育人活动形式较为传统,内容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能很好地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难以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
(五)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薄弱。家庭教育缺失。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数量较多,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导致部分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问题等。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农村学校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环境不佳。农村地区文化娱乐设施较少,社会教育资源有限,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乡镇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缺乏有效地组织和引导。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和成功经验,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明确各自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协同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五老”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五老”作用。优化“五老”队伍结构。拓宽“五老”队伍来源渠道,广泛动员身体健康、热心公益、具有专业特长的老同志加入“五老”队伍,充实“五老”力量。同时,注重培养选拔年轻的“五老”,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五老”培训管理。建立健全“五老”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五老”参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五老”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对“五老”的日常管理,建立工作台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五老”工作有序开展。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对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五老”进行表彰奖励,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五老”的工作热情。同时,为“五老”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学校要完善家校沟通机制,丰富沟通方式和内容,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会议,开展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协同育人工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与学校、家庭开展合作,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实践机会、资助帮扶、志愿服务等。建立社会资源参与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创新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增强育人实效。提升现有育人平台功能。加大对家长学校、社区活动场所等育人平台的投入,完善设施设备,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平台的吸引力和利用率。加强对育人平台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平台规范有序运行。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育人活动,如主题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注重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融入活动中,提高育人实效。
(五)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农村家庭教育。加强农村家长学校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结对帮扶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等服务。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推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优化农村社会教育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动空间。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社区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组织“五老”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是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